沈树忠,1961年生,浙江湖州人,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生物演化与环境教科研究融合中心主任。
1981年毕业于浙江煤炭工业学校,1981-1983曾之后在浙江省长广煤矿公司查扉矿工作,1986年在中国矿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89年在该校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0年分别在日本新泻大学和澳大利亚Deakin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0年底由中科院“百人计划”从澳大利亚引进到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工作。曾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02),主持基金委优秀创新群体9年(2004-2012);曾任科技部973(2006-2010)、基金委重大(2013-2017)、青藏高原第二次科考计划专题(2019-2023)等项目首席科学家以及;《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06-2015)。现任《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和《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共同主编。在二叠纪地层学、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与环境变化、腕足动物和牙形类古生物学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和创新性成果。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被授予国际地层委员会最高金奖(ICS Medal),是迄今为止亚洲唯一获此殊荣者。曾任(国际二叠纪地层分会》主席8年(2012-2020),2020年被国际同行推选为国际地层委员会副主席。
沈院士业已发表论著350余篇,以第一或者通讯作者发表在 Science 上的成果两度获得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12,2020)、一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20)。出版专著或主编专集25册。野外工作足迹涉及50多个国家。由于在二叠纪地层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还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各1项、国家六部委颁发的优秀回国人员成就奖、江苏省高层次人才突出贡献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江苏省先进工作者等。
沈院士主要从事二叠纪腕足动物、牙形类化石系统古生物学、生物大灭绝及其以后的复苏、定量生物古地理学、生物多样性和古环境学等方面的研究。在系统古生物研究方面,他深入研究了十多个国家的腕足类和牙形类动物群。带领团队建立石炭纪-三叠纪全球腕足动物数据库,创建全球生物古地理和多样性演变模式,使其成为判断该时段地体古地理位置和古海道开闭时间以及海洋底栖生态系统演变依据。
是6个二叠纪“金钉子”研究的主要完成人之一。领衔的课题组与国外实验室合作完成的多个重要界线的高精度年龄等被纳入最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2022》。1994年第一次赴西藏希夏邦马峰地区进行野外工作以后对喜马拉雅地区二叠纪地质产生浓厚兴趣.先后5次进入西藏进行野外地质工作,分别对藏南地区的色龙剖面、土隆剖面和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多个剖面进行了详细的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建立了喜马拉雅地区的高分辨率的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和地球化学剖面,基本阐明了南方高纬度地区的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模式。
关于“金钉子”,在“开讲啦”节目上沈院士还给我们向观众分享了自己的在煤山“金钉子”前的一场约会:沈院士在年轻的时候曾在煤山金钉子前为自己当时的女朋友(后来的沈太太)亲手拍摄冲洗了照片,还在课堂上经常展示给同学们,到处撒糖。当撒贝宁问到沈院士“那您当时是拍山啊还是拍人啊?”时,沈院士回答说:“也拍这个山,因为看到后面有一层一层的这个石头,因为我当时并不知道我以后会干什么。” 沈院士1981年毕业之后被分配到长广煤矿公司工作,因为由于本身从事地质工作,也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所以周末总是到煤山上去看一看地层剖面,1982年当女朋友来看他的时候,他就对她说:“我们去看看煤山剖面吧。”于是便有了这张他亲手在暗室里冲洗出来的胶卷照片。“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缘分,我到现在其实我研究的主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围绕着这个剖面所开展的工作。”冥冥之中,浪漫的爱情与学术的方向汇聚在一张老照片上面,随着时光流转而愈发弥足珍贵。
(内容来自南京大学官网及互联网,整理/刘长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