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渊,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2001年当选),美国化学会会士(2017年当选)。现任南京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质谱学会理事长, ACS Sensors 编委,质谱学报、分析科学学报主编等。曾任历任:国家最高奖科技奖励委委员;教育部科技委委员与战略委委员、学风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化学化工学部主任;中科院化学部常委等。截至2020年11月,陈洪渊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及其它省部级奖。
陈洪渊院士长期从事电化学分析基础、仿生催化、生物电化学、微纳流控、生物传感、生命分析化学及单细胞光电质成像等方面的研究。在近60年的科研生涯里,陈洪渊院士一直走在分析化学的创新前沿。从80年代开始,他就开始关注与探索针对生命分析化学的高灵敏、高选择的分析方法、技术和装置的研究。进入21世纪后,他带领的团队在前十几年研发的基础上,开始对单细胞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含量的变化等进行精准测量的研究,开拓生命分析化学研究新领域;并创建了《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十多年来,陈洪渊院士团队围绕单细胞高时空分辨分析与成像,开发原创仪器。据介绍,此项成果可在微秒时间及在纳米量级的尺寸上,精准测量单个细胞内分子相互作用及其分布情况,为疾病诊疗提供重要信息,而且为深入理解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提供测量技术手段。
除此之外,陈洪渊院士直言:“‘教学如刀背,科研似刀锋;教学为基地,科研为大厦’。陈洪渊院士多年来一直重视课堂教学。在课堂上,他倡导启发式的教学理念,将看起来玄奥的概念,以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地语言讲解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他善于提纲挈领、归纳总结要点,使复杂问题易于理解;并运用比喻有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在学生眼中,陈洪渊老师有一颗“父心”,他是严格的,也是体贴的,他总是反复审核学生的实验数据,逐字逐句地推敲论文的语言表达,不辞辛劳地指点修正。 迄今为止,陈洪渊已经培养了120多名博士和硕士,指导了10余位博士后和多名进修教师。
面对众多的荣誉,陈洪渊院士表示称号也好、表彰也罢,都只对他科研经历的肯定。科学研究是他的本职,“嚼得菜根”,才是他一直告诉弟子们的坚持。在陈洪渊院士的眼中,一个人的价值在奉献,每个东西要踏踏实实去干,严谨治学。人活在世上,总要做一些对别人有益的事情,为后代后人做些工作。
(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葛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