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全兴,1938年12月出生。环境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机毒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先后荣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和2007、201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荣誉,为我国高等教育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张全兴院士是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发展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树脂吸附法治理有毒有机工业废水及其资源化领域的开创者,为我国太湖、长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以及重点化工行业污染控制和节能减排做出了重要贡献。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尚属空白。张全兴院士跟随导师何炳林一同开展吸附分离功能树脂的合成、性能与应用研究。他参与完成的“大孔离子交换树脂及新型吸附树脂的结构与性能”项目于1987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开创了中国离子交换与吸附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局面。
张全兴院士于1993年到南京大学任教、负责筹建环境工程专业时,一切尚处于近乎白手起家的境地。当时,教学与科研用房十分紧张,系领导腾出40平米的办公室,张全兴从自己的积蓄里掏出两万元,搭建了通风柜、实验桌,购置了几件简单的实验仪器,改建成基本可用的实验室。从这间仿若“伽利略时代的实验室”出发,张全兴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埋头苦干。无论是实验室还是工程现场,总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事业是干出来的、路是走出来的;要少说空话、套话和大话;要实干、苦干和‘撸起袖子加油干’”张全兴认为,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对于做大事尤为可贵,只有力求卓越、不断钻研,才能取得“真经”。这和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不谋而合。经过以张全兴院士为首的几代环境人多年艰苦卓绝的拼搏创新,我校环境学院从创业走向发展,逐步迈向攀峰阶段,实现了学科齐全、理工文(管)学科均衡协调融合发展,形成了院士、长江/杰青、四青等完备人才梯队队伍,近20年获国家奖数目名列环境类全国高校前列,并在多项国际奖项中获得了优异成绩。
“人才”——写起来不过寥寥5笔,但在张全兴看来,却是强国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基。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一件大事。他一向主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要求每位学生都要有独立开展一个完整项目的经历,做到既能搞科研,又会搞工程。他对学生的学业要求非常严格,甚至论文都是一字一句地修改。但在生活上他又十分和蔼可亲,竭尽所能在各方面提供帮助,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到目前为止,张全兴桃李遍及天下,先后培养出研究生和博士后65名,涌现出李爱民、潘丙才、刘福强、陆朝阳、张慧春等一批环境保护领域的栋梁。张全兴院士于2009年获得“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葛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