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风采

全国模范教师——方成

来源:陈颖发稿时间:2022-11-06浏览次数:10


方成,1938年8月出生于云南昆明,籍贯江苏江阴,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成院士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太阳物理,他主持设计和研制了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创建了太阳塔实验室。主持国家级各类项目和课题以及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70篇,与合作者撰写专著一部,曾任大辞海(天文学部分)分科主编,并多次参与《辞海》、《天文学名词》等的编辑。应邀在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上报告数十次。1985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004年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2004年获何梁何利基金奖。1998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2008年获得法国巴黎天文台名誉博士荣誉称号,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此荣誉的中国科学家。为表彰其贡献,2010年,国际编号为185538号小行星被命名为“方成星”。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方成院士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当看到国内外的科技差距后,方院士于2015年提出建造我国自己的太阳卫星的设想。2019年10月,由方成院士作为总负责人,南京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与国内多个重量级天文院所合作,正式启动具有重大创新设计的“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望远镜(WeHoT)”项目。2021年10月14日,由方成院士担任科学总顾问、南京大学参与研发的我国首颗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羲和号”成功升空,标志着我国正式迈入空间探日时代,对推动太阳物理和空间科学的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羲和号”卫星项目由国家航天局批复立项,南京大学、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等单位联合研发,自项目提出至成功发射,团队与各系统单位在这六年中,团结拼搏、不懈奋斗,最终确保了卫星工程成功研制。其中,南京大学为卫星工程科学与应用系统责任单位,作为系统总设计师,带领由五位教师和五位博士生组成的团队,完成了卫星科学数据标定、研究和发布。

从求学到工作,方成教授始终根植于南京大学,始终心系我国的天文事业,将毕生精力投入到天体物理研究与教育中,并为我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天文人才。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太阳物理团队注重以德为先,以身作则,形成了优良的师德师风,并坚持以积极向上的精神、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宽容博爱的品质培养学生,薪火相传,培养出了长江学者2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名,优秀青年基金1名,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1名。

除了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成院士还格外注重天文知识的科普。多年来,方院士无数次到中小学做科普报告,到省市、地方科协指导天文科普工作,支持天文人才的培养。在他看来,天文学是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学科,天文学对于青少年的个人成长具有开拓视野的作用,科学家们特别应该做好青少年的科普工作,让大家真正了解天文、热爱天文,投身于国家科技事业和天文事业。当谈及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方院士寄语同学们学好基础学科,同时培养出艰苦奋斗的意志,“终有一日能够为祖国的天文学事业做出贡献!”

推荐阅读:

弘扬科学家精神 I科技智库专家 方成院士:不忘共产党员初心,牢记天文事业使命

https://jsas.nju.edu.cn/7e/51/c26438a556625/page.htm

(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敖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