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德馨,1940年9月出生,浙江余姚人。南京大学教授,自1998年学校组建基础学科教育学院后任院长至今。卢教授作为基地的负责人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做了大量探索和实践,《大学物理学》课程被评为为1998年度“国家理科基地创建名牌课程”,后被评为优秀课程。
1989年,为响应国家教委保护基础学科的号召,南京大学成立“基础学科教学强化部”。大学物理学作为学科群基础课,由于涉及学生学科方向多,就面临着一系列急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如何突破传统的本系课程、外系课程的划分寻求更为广泛的适应性?如何既注重学科本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又注重学科交叉;既注重基础性,又合理选择前沿内容?卢德馨教授通过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总结,率先突破了传统物理与非物理专业课程之间的界限,并构建了大学物理学的课程体系。他在南京大学开展的大学物理学课程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为当时学院其他课程的建设起到了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卢德馨教授引领的大学物理教学,充分考虑到了当前科学综合、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而且能够了解各种现象和基本规律之间,各分支之间的联系;还能够注重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通专融合,拓宽基础。此外,南京大学的物理学课程体系十分注重低年级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设置课程论文环节,将探究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经过十年的构思与实践,卢德馨教授完成了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核心课程“大学物理学”的建设及《大学物理学》教材。1998年,他所著的《大学物理学》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出版。1999年,英文版University Physics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联合出版,成为了第一本英文版“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国际同行给予其高度的评价。University Physics也被国际顶级的研究机构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图书馆收藏。2006年,印度CBS出版社也出版了该教材的印度和南亚次大陆版。随着教材的出版,与大理科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应的“大学物理学”课程也受到了国内物理界的广泛关注。
以学生为本,教学相长,四十年来,三尺讲台上的卢德馨始终坚持这一教书育人的宗旨。而三尺讲台下,则是桃李芬芳、誉满杏坛。1993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995年获柏宁顿孺子牛金球奖杰出奖,2000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特等奖,2001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江苏省教学名师、全国教学名师奖。长长的获奖名单,是他教学成绩的完满注脚;而学生的进步,则是他教学效果的直接体现:“卢老师让我知道了很重要的一点,而这一点就是因为没有固定参考书和教材所得到的:我们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习得者,我们将要成为理论的开拓者。”
(图文来源于网络,整理/葛梓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