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工会一行32人赴扬州开展“中国运河第一城”学习考察活动,活动由学院分工会陈嘉艳老师和王惠老师策划组织。
京杭大运河流淌着华夏的记忆,传承着沧桑,历经千年,见证了兴衰。大运河全长约1794公里,沿用隋唐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自春秋时期开凿以来,历经多个朝代的扩建与修缮,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繁荣与发展。
扬州被誉为“中国运河第一城”,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美誉。“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不仅是大运河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交通的重要枢纽。作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标志性项目,扬州大运河博物馆陈列着自春秋至当代各类文物展品1万多件(套),全方位展现了大运河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博物馆的展览以“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为主题,设有“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运河上的舟楫”、“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等常设展,以及“世界知名运河与运河城市”“运河湿地寻趣”等专题展。此外,博物馆还运用5G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让游客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独特魅力与不朽价值。
参观完扬州大运河博物馆,一行人前往汉广陵王墓参观,这座墓葬以其独特的古代最高礼仪的象征“黄肠题凑”、“金缕玉衣”葬礼而闻名, 迄今为止,在全国出土的十余座同类型墓葬中,西汉广陵王刘胥夫妇的同茔异穴合葬墓是一处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用料最考究、制作最精良、保存最完整的“黄肠题凑”式木椁墓的典型代表。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古代广陵地区的社会风貌、文化习俗及丧葬礼仪提供了珍贵资料。教职工们满怀敬畏,跟随讲解员认真聆听,深刻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与辉煌。
接下来参观个园,是清嘉庆,道光年间两淮盐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兴建起来的。以翠竹成林、竹叶形似“个”字而得名,其四季假山景观以春、夏、秋、冬为主题,工会会员们在园中漫步,感受古代园林艺术的精妙布局和诗情画意。
出了个园就是商铺林立的东关街,街口夕阳下,马可波罗骑马雕塑静静注视着繁华街道,会员们兴致勃勃品尝扬州炒饭、茉莉花酸奶、藕粉汤圆等美食,纷纷买了剪刀、酱菜、桃花酥等土特产满载而归。
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活动,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职工们在“扬州梦觉,彩云飞过何许”的感慨中,深刻领略了大运河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扬州古城的迷人魅力,此次活动不仅为教职工提供了在繁忙工作之余放松身心的机会,还促进了同事间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增强了团队凝聚力,为今后更好地投入教学科研工作、助力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教职工们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活动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激发了爱国热情。“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存在,见证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勤劳与中华文明的传承延续。正如习主席所言,“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守护大运河意义深远。让我们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创造永不停息的传奇!
(图/文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工会 陈嘉艳)